除了赵家村全体村民家家户户投入到了果丹皮的生产中和销售中以外,九江下面的各个乡镇也都陆陆续续开始自产自销果丹皮,全都是家庭作坊,技术也都基本是从赵家村流出来的。
没法子谁让赵家村的外来媳妇多呢。
一家学会,外来媳妇就会带回娘家,而娘家的外来媳妇又会带回娘家。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九江周边的果丹皮小作坊就越来越多,市场也是进一步被挤压,原来一个学校门口可能有一个卖果丹皮的小商贩,现在发展到了起码5个,乡镇大集上那些卖瓜子花生的小贩都有果丹皮售卖。
压价也是十分严重,黄胡最开始的时候卖1分钱一个,现在已经达到了一分钱三个,对于九江周边的农民来说,只要能比种地赚钱,那一分钱四个都卖。
在此形势下,赵家村食品厂日子过的可谓是十分艰难。
由于很多村民全都回家自产自销去了,加之来送黄杏的人几乎没有了,这就让赵家村食品厂沦落到自己采摘,自己生产,自己送货的地步。
不过也多亏当初黄胡对赵家村食品厂伸了一把援手,现在的赵家村食品厂要是没有黄氏食品厂持续性的收货,怕是早就被那些小作坊挤黄了。
而对于整个九江的生产大户黄氏食品厂来说影响并不算大,甚至可以说没有影响。
目前黄氏食品厂主要靠批发为主,目标是周围城市和其他的省份,加之黄胡在当初建厂之初就说过‘食品一定要严把质量和安全关’的口号,因此黄氏果丹皮的质量一直很稳定,并不像小作坊那样粗制滥造,有的小作坊甚至用烂黄杏来制作果丹皮。
此时的黄氏食品厂在品牌加持下,早已经超脱了杂牌军,渐渐有成为了九江是乃至中北省的名牌产品的势头。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黄江与黄河才看出来品牌的重要性。
虽然赵家村食品厂直接给黄氏食品厂供货就行,但英子还是留出一部分人手自产自销,目的自然是为了多赚点钱。
之前英子按照黄胡说的去跟镇里的有关领导说了,有关领导初期也的确抓了,可架不住后来干的人太多,索性也就不管了,不过方平镇的领导还是比较够意思的,特意在方平镇割出一片区域让赵家村食品厂独家销售。
哪家小作坊敢去,他们就抓谁。
因此赵家村食品厂现在日子过得也还算是不错,赵广茂为此还买了一台拖拉机。
之前一直都是黄氏食品厂来赵家村食品厂收货,这次买了拖拉机。他本想开着拖拉机去黄氏食品厂亲自送次货,让黄氏兄弟瞧瞧他们赵广茂也是有本事的。
可等到了人家黄氏食品厂一瞧,赵广茂当时就没有了攀比的心气儿,黄氏食品厂一排排厂房里面工人都是穿着统一的工作服,还带口罩,车间也都是干干净净,数百工人不停的忙活,送货出货的大卡车进进出出,俨然就是一副大厂模样。
他们赵家村食品厂跟人家一比那简直就可以称为茅房。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