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平东南(三)剿灭舟山寇(1/2)
历史上,日本的诸多生活用品都依靠中国供给,一旦中国货物缺乏,日本国内的生活用品价格就会暴涨,这不仅令日本贵族、商人竞相与中国进行贸易,还导致日本武士、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掠夺,历史上就将其称之为倭寇。
在明朝建立之后,内有张士诚等南方残余势力和倭寇合作,以日本岛屿为基地,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袭扰;外有日本北朝统一日本,导致南朝的武士、浪人失去依托,只得流落海上、侵扰中国沿海,因而在明朝倭寇之患十分严重。
而且,明朝“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政策令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日益贫困,为了生存,东南沿海的一些渔民开始与倭寇等海盗进行联系,违反禁令、偷偷下海,最终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倭寇”。
为了守好大明朝东南的大门,明朝建立起了一套堪称完善的海防体系。首先,朱元璋采纳了方鸣谦的建议,整顿海防,设置卫所。具体而言,就是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城镇设卫,在小道、孤立的要点设置千户所,如果不能容纳更多士兵,则设置百户所。
其次,明朝还在出海口或是海上航道汇聚之处附近的海岛上设置防御据点——即水寨,并划拨附近一定海域归其管辖,称之为水寨的“信地”,这是明朝“御之于海上”的一道防线。
这样明朝军队只需要在水寨之间以船只往来巡哨,就可以将倭寇歼灭于海上,避免东南沿海居民不必要的损失。
卫所和水寨都是军事防卫机构,地方政府无权调配,而为了确保没有“漏网之鱼”,明朝还设置了可以可供地方政府调遣的民兵系统,由巡检司统辖,既可以巡逻海上盗贼,又可以盘问往来奸细,构建起了一条陆上的防线。
这样一来,卫所、水寨和巡检司各司其职、互相支援,组成了明朝海防体系的多重防线。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