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的风雪越发猛烈,但凌云的步伐从未停下。他明白,尽管朝廷暂时妥协,但局势并未真正稳定,新的风暴可能随时降临。他需要用更果断的行动来巩固边境的独立地位,同时化解朝廷对他的疑虑。
凌云决定采取两项关键举措。第一,他命人修建一座全新的边境要塞,这座要塞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展示边境力量的象征。他将这座要塞命名为“永安城”,寓意永远安定。这座要塞选址在边境的核心地带,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周围环绕着天然屏障。永安城的修建工程规模庞大,动用了边境大量的劳力与资源,但凌云深知,这座城将成为边境未来的命脉。
永安城的建设吸引了大量边境百姓的目光,他们纷纷自愿前来帮助修建。这不仅是因为凌云对边境的保护,更是因为边境军始终与民同心。凌云亲自指挥工程,多次深入工地,勉励劳工与士兵。百姓们看着这位将军与他们一同劳作,感动不已,纷纷表示愿意将边境军视为自己的依靠。
与此同时,凌云的第二项举措是外交。凌云秘密派遣使者,联络周边的大凉残余势力以及其他边疆部落,尝试与他们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凌云深知,边境若想长期稳定,不仅需要自强,还需要避免多线作战的局面。通过赠送粮草和物资,他成功说服了一些原本对边境怀有敌意的部落酋长与他结盟,承诺在战时共同守卫边疆。
这些举措让边境的防线愈发稳固,而凌云在边境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百姓们开始自发地组织起各类活动,歌颂凌云的功绩,甚至有人提议为凌云立碑。对此,凌云只是淡淡一笑,拒绝了这些过度的赞誉,他说道:“边境的安宁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所有百姓与士兵的共同努力。”
然而,就在边境繁荣的背后,京城的阴云却渐渐聚拢。仁帝表面上暂缓了对边境的干涉,但实际上,他已经在暗中筹谋新的计划。王德虽然死了,但取代他成为削弱派领袖的是另一个更为老练的权臣——御史大夫杜衡。
杜衡与王德不同,他的手段更加隐秘,也更加危险。他建议仁帝采取两步走的策略:一方面继续派遣密探渗透边境,试图从内部找到反击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在朝廷内部制造舆论,指责凌云的“边境自治”威胁中央集权的稳定,为未来的军事行动寻找合法性依据。
仁帝对此表示赞同,并命杜衡全权负责边境事务。很快,杜衡便派出了数批精心挑选的间谍,混入边境的各个层面,有的以商人身份接近凌云的贸易网络,有的以流民身份混入百姓中间,甚至还有几人成功潜入了边境军的普通士兵队伍。这些间谍的目标是寻找凌云的弱点,挑拨豪族、百姓与边境军之间的关系。
然而,杜衡显然低估了凌云的警惕性。暗影队已经全面监控了边境的内部动向,当这些间谍开始行动时,很快便被暗影队一一盯上。在短短两个月内,凌云的情报网便锁定了其中的大部分间谍,并将他们秘密逮捕。
凌云并未急于处理这些人,而是选择放出几名关键人物,故意让他们回京城,携带伪造的信息。这些信息声称边境军内部确实存在不满情绪,尤其是在某些物资短缺的问题上,甚至有士兵公开抱怨凌云的统治过于严苛。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