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钰其实本意并没有想去,但是吴朝要去。因为文会上有一些活动的奖品是银子,这是吴朝当下最需要的,虽然已经担心读不起书,但是人不能万事都靠别人帮助,也要有些自尊。知道吴朝的品行,他自然要去相陪。
“自是要去的,我与同窗约了一同赴约,姐姐明日不如一同出行,也可在街上转一转。”柳钰提议。
林晴看了张静一眼,见她鼓励的望着自己。欣然同意:“好呀!”
她也确实许久没有认真的出去玩过了,每次上街也都是随着张静去巡视铺子。说到底,她也不过是一个还未出阁的少女。
第二天傍晚,柳钰就跟林晴结伴出行。大润朝唯一有一点好的就是,对女子比其他朝代要更加宽容一些,她们上街可以不用带面纱之类的遮住容貌,平日里也可自由外出。
因着是中秋文会,街面上的女子也不在少数。她们有些是来相看自己未来的夫婿,有些是想借此机会一瞻文人的风采。更多的妇人上街只是为了散心,因为文会上不止会有文人同场竞技,还会有一些有趣的灯谜给她们这些女子猜着玩。
她们逛了没多久,柳钰就看到吴朝站在布庄门口等候,那里是他们早就约好的地方。她上前去打招呼,简单寒暄了几句,又跟林晴交代了一下,就跟着吴朝向着文安别院的方向走去,那里才是今天文会的重点所在。
按照以往的规矩,能进入文安别院的至少要有秀才的功名。如若连秀才都没有考到,那么只有两种选择。要不就交十两银子的进门费,要不就靠自己的文采进场。
当然,进门费虽贵,每年也有不少的人对此争相抢夺。而这进门费所得的收入都会捐助给文安书院中那些家境不怎么好的学子,用于他们日常的求学所用必须之物的采购以及束脩的费用,这也是为什么文会进门需收费却无人有异议的原因。
至于靠文采,每年文会的时候,正值中秋当天。文安别院门口都会挂上许多的灯笼,里面放置着诸如灯谜、字谜、对子等题目,但凡能答上三道者也可入内。
这些对于柳钰二人来说都不算什么。因此,他们虽非秀才,但也没有交银子就进入了别院。需要交银子才能进来,那对读书人来说是一种耻辱。故而,选择交钱进来的多半都不是读书人,而是妄图借此机会接近知府以及那些官员的。
进门之后,他们便随着人流来到了第一处扬名的地方,是一处湖边小亭。只见这里摆着一副上联,旁边备着笔墨,若有意者,可将自己的下联书写其上,再由在那里等候的文安书院的先生来评判对子的好坏。若是侥幸入了先生的眼,说不得就能直接一跃去文安书院读书。
文安书院不同于柳氏族学,它是整个江南地区名声最高的书院。无它,只因文安书院的院长曾经官至太子太傅,是正经的两朝元老。后来年岁大了才致仕归乡养老,即便退下来了也还是为着朝廷着想,在这里开办了文安书院。先不说他老人家是有真学识在身的,就说他在官场的那些人脉,便是一众学子可遇不可求的资源。只是他如今已不轻易出门,可万一呢?去了那里读书,见到他的机会总比外人大一些。
等到柳钰他们到的时候,只看到旁边已经摆了不少的下联。可仍旧没有一幅能被那位先生置于同一张桌上。
“吴兄,不如你去试试?”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