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瀚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在华夏爱传统医药文化中,野生人参自古就被誉为"百草之王",其珍稀程度与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等典籍中均有详细记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长年份超过五十年的野山参,其单根参须在拍卖会上往往能拍出数万元高价,完整植株更是价值连城。
老辈采参人的执着令人动容,据《长白山采参志》记载,专业的“放山人”发现野山参时,要先用红绳系住参茎,防止这“灵物”遁走。
随后他们会搭起临时窝棚,用特制的鹿骨签子配合毛刷,像考古学家清理文物般,一寸寸地剥离泥土。这个过程讲究“宁断须,不伤体”,有时一株参要挖上整整七天。采参人相信,完整保留每一根参须,才能最大限度保存人参的“精气”。
“确实如此,不过这都是针对野生人参而言。至于林下参,讲究就没那么多了。
如今,随着官方给予各类农业补贴,我们这边陆陆续续涌现出不少种植户,人参也不再像过去那般稀缺难得。
尤其是园参和林下参大量出现后,更是改变了市场格局。
林下参的情况还好些,园参的价格可就相当亲民了,哪怕是品相稍好一点的园参,价格也不过几块钱一根。林下参相对会贵一些,但也远未达到令人望而却步的程度。
野生人参的价格倒是一直居高不下,始终维持在高位。只不过,要说效果究竟是野生人参更胜一筹,还是林下参或者园参略占上风,这就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了。毕竟我们这边还有句老话,叫千年人参不如老姜一块。” 王宇翔耐心地解释着,一边指着眼前的这株林下参。
说完也是蹲下身子,手里拿着一根小木棍便开始把周遭周遭附着的枯叶跟黑土给刨开,并没有如同挖野生人参那般,直接用毛刷子。
王宇翔的手法很是娴熟,没一会的功夫便已经清出了一片空地。
“看到了,你们看,这参往这边的方向长,我们只需要顺着这边把土给扒拉开来就好了。”王宇翔指着人参的根部,耐着性子的说道。
这人参可不是直愣愣的往地里面扎下去,而是有着一定的走势方向。一般来说,人参埋在土里的部位相对也是比较浅,顶天也就二三十公分而已。
果不其然,王宇翔操作起来毫不拖沓墨迹,只见他轻轻一撬,便顺利地将埋藏在土中的那株人参完整地撬了出来。
简单地拨弄掉上面附着的泥土,一株有着成年人大拇指粗细的人参便呈现在众人眼前,已然被连根拔起。
“不错,这芦头挺长,参纹也比较密集,须根清晰且富有韧性,表皮显得老成,皱褶很深,根须尖端还有明显的珍珠点。这株参的品质还算不错。一会儿回去弄只鸡,用它来炖汤,那味道,保准鲜亮无比。”王宇翔一边拨弄着人参上残留的泥土,一边有条不紊地评价着。
而一旁的顾瀚跟林德义倒是听的有些云里雾里,毕竟两人都不是专业的,甚至是可以说对于人参没有什么太大的一个了解,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分辨这人参的好坏。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